12月一到,似乎就有种总结的意味悄悄靠近。又到了写年度总结的时候了。
想起来去年下定决心要写newsletter,就是希望找个地方让自己的年度总结有个落脚。结果零零散散地,除了年度总结之外,很多计划好的内容要么搁置,要么无限期的停缓下来。
先别紧张,今天不打算做总结,反而想重新地介绍一下自己。
借由朋友的关系,似乎看到了「坦诚」所散发的力量。非常大方自然地向所有人介绍自己,在所有社媒平台上介绍着自己正在做的事情,所期待获得的目标,也不加修饰地展示着对于行业也好、未来的或是憧憬,或是无奈的控诉。我曾经跟她说,你是我身边唯一的「活人」。说实话,我很羡慕她。
相反地,我一直是一个假装自在的「伪人」。因为行业和圈子的关系,习惯了用假名和艺名走天下,就连身边最好的朋友们,没有一个会喊我的真名。工作也好,生活也好,总是带着营业的面具行走,明明很讨厌所有人都一副虚伪的面孔做事和说话,但渐渐地也成为了那样的一份子。朋友圈里满是广告和大字报,精装的图片和观点,微信对话框的开头总是不自然的假亲昵,很难做到有事说事,总要绕圈子。这样一点也不好。
很感谢这个朋友,认识并参与了她的朋友圈之后,我好像一点点地在被现在称之为「活人感」的氛围所感染、吸引着。多次反问自己,曾经不爱发朋友圈的说法,到底是因为人设的刻意,还是你真的不喜欢?每次小心翼翼地做聚会里的话题引导者,是因为你真的享受,还是只是怕尴尬?答案都很显然,我总是在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、不想做的事情。
包括做播客这件事。两年前,我对自己没有信心,更不知道自我是什么意思,到底能够做成什么事情。便尝试着,一头扎进了「播客」这个我并不算了解的领域。录制也好,提问也好,表达也好,很多时候我都只是在强迫自己向前,生怕哪一天我停下来,「自我」就会消失不见了。
所幸的是,播客也留下了很多自我的声音。在聊到我熟悉的事情时,我无法压制的表达欲通过话筒喷发了出来,时至今日在聊天和采访中,我还时不时会把曾经的那些表达再度翻出来,和当下一同对话的人再度探讨。如果没有当初那些强行前进的念头,这些声音也不会留下来,产生影响。
我到底是谁呢?微信朋友圈里不自然的广告和宣传,也不免让人疑惑,这位师傅你到底是做什么的?有的时候看着自己在社交媒体的个人介绍,会时常发出这样的疑问。
我是momo,也可以像播客开头那样,叫我毛毛。是播客「聊一会儿八」的主播,也是戏剧媒体「不戏NODRAMA」的主理人。但很抱歉,这都不是我的主业。我的主业是在在一个互联网公司里写着一些和影视有关的文字,做一个非常普通的公众号编辑。在过去的将近十年里,我都和媒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,大概未来十年里,我也会继续做媒体这份工作。
我承认我还是很喜欢影视这一行。虽然娱乐至死,虽然如今早已没有什么真正的新闻可言。但影像也好,舞台也好,所能够传递的,或者是艺术,或者是商业,或者是社会表达,都依然非常吸引我。即便看透了行业里从上到下的各方各面,但如果有得选的话,还是很乐于从这片荧幕之上,找到某种能够代表意识和感动的东西存在。
最近有种更大的确定与信心,虽然不一定能够成为最好的媒体从业者,但媒体这碗饭一定是最适合我的职业。文字、声音、图片、影像的力量都太强大了,能够从海量的信息里筛选获得认识,通过提问与对话得到知识,以此为基础精简概括并传达,是我工作将近十年以来唯一的本事,也是人生最大的财富。
某一天上班路上的时候,我突然在想,虽然总是很嫌弃北京,但回想起来到北京的第一天、第一年、第五年以及现在,却根本不觉得后悔。北京偏偏有着独特的气息,让你难以完全地脱离。是传说中的血汗工厂,是牛马聚集地。这里的人们对吃饭不关心,只想填饱肚子,努力地活着。但北京却也是最公平的,拥有一视同仁机会的地方。或许梦想是什么不重要,但都能在北京从0开始,或者说是从0.1开始。
如果哪一天你对北京这个地方有些厌倦的话,不如换个名字,唤它作「北平」吧。北平便没有那么浓烈的互联网气息,没有那些沉重的都市枷锁,变得轻飘飘的,像小麻雀在电线杆上舞蹈的身影。
近些日子,晚上的月亮特别大也特别亮。住在北京的五环外,抬眼就能看到满天星空,早晨起来也是蓝天白云,还有北方独有的,因为暖气燃烧而袅袅飘扬的白烟。
这样一幅画,也构成了所谓「北平的冬」。一个寒冷的,却又清澈明亮的冬日。
我很喜欢这样的北平,也开始在一点点地喜欢上,坦然面对生活的自己。